完善“一心两翼”体系 健全“三全育人”格局 ----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探索

作者: 时间:2021-12-08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构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育人引领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核心以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为“成人之翼”和守固五育并举“主阵地”为“成才之翼”的“一心引领、两翼支撑”体系,秉持“刻苦读书、坚持锻炼、建设强国、复兴中华”理念,深化“爱读书、爱锻炼、爱公益”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三全育人”协同发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一、“三抓三让”,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擎起学生“成人之翼”

1、抓党建“铸魂”,让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坚定立场把准政治方向。政治建设是根本。学校及时制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突出育人政治标准,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涵养良好政治生态,落实党的建设政治责任,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协同育人建格局。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定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高站位谋划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人才培养、学科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工作统筹,编制立德树人“互联网”,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优化“十育人”体系, 着力构建“大思政”、“大宣传”、“大文化”(人人育人、事事与人、时时育人)的育人格局。“协同育人 337 工程”持续推进,“五个思政”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师生开放交流平台制”“学生工作量制”“教师导学”、“学工助教”,“四严”基础管理不断夯实,“无手机课堂创建”效果明显,协同育人更加深入,学生“回归常识”意识逐步增强。科学治理强内涵。持续推进依法治校,制定并落实学校章程,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落实,办院治院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目标责任管理,对标攻坚,创先争优,办学活力有效激发。学术委员会、工会、教代会、学代会等有效运行,教授治学、师生参与民主管理作用充分发挥。从严治党强保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校上下“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有力践行,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学术生态、育人生态。学校获省“文明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

党建引领夯实思想基础。理论学习走在前。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推行“随(及)时学、 随事学”学习模式,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周四下午政治学习制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学院、进班级、进社区,入脑入心。专题教育实为先。贯彻落实两个《纲要》,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提升道德素质和厚植爱国情怀为落脚点,深入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在一体贯穿中落细落小落实,在循序渐进中融入日常,引导师生把爱国和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党建品牌显质效。深化“隆中山下党旗飘工程”品牌活动,开展明志行动,教育学生坚定信念向党组织靠拢,实施躬耕行动,引导学生创先争优为党旗添彩,推进致远行动,激励学生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修养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个团支部被评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

2、抓文化“浸润”,让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育魂育心育情”,强文化内涵。重主题教育育魂。学校坚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抓手,凝聚起铸魂育人的强大力量。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师生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书记读书班”、“年轻干部读书班”等学习培训,先后赴曲阜、上海嘉兴、井冈山和兰考等地开展教育培训、“红船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焦裕禄精神”教育,凝聚师生精神认同。充分发挥“隆中讲坛”“汉江讲堂”等学术平台作用,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建设“淡泊名利、求真务实、潜心学术、严谨治学”的优良学术文化,学科与专业建设互相促进,取得长足进步。塑人文环境育心。开学季,新生集体观看实景剧《草庐·诸葛亮》,学习诸葛亮的担当、忠诚、忠贞的品质,开学典礼上,新生齐诵《诫子书》,汲取诸葛亮为人处世淡泊名利躬耕苦读的精神养分。校园的人工湖、道路、建筑物、广场等被命名为“淡泊湖”“明志路”“宁静楼”“致远楼”“卧龙广场”“明志廊”“苦读亭”,构建会“说话”的育人生态,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躬耕苦读”的隆中精神扎根学生内心。雅文艺活动育情。依托“三会、三赛、三节”(新年歌舞晚会、迎新晚会、金秋游园会;新星歌手大赛、金话筒大赛、“树人杯”大赛;五四文化节、戏曲文化节、旅游文化节),不断丰富文艺载体,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地方曲艺进校园等精品活动,传承经典、塑造品格。学校获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第八届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校园文化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断提升。

“有声有色有形”,塑文化品牌。以文化人,发出最强声。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隆中精神”,着力打造“隆中诸葛读书工程”“文明修身工程”“‘格桑花’援藏支教”“周末义教”校园文化品牌,实施“五个校园”提升计划,树高尚品德、增智慧文化、提科学素养、强健康体魄、铸美育之魂,师生“爱读书、爱锻炼、爱公益”蔚然成风,奏响“刻苦读书、坚持锻炼、建设强国、复兴中华”时代强音。以文育人,描出湖文色。学校入选首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单位”,是全国高校系统唯一入选单位;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格桑花”支教团队获中宣部“最美支边人”等荣誉。传承文化,勾出最美形。60多年办学育人实践中,学校坚持“敢为人先、乐于奉献”优良传统,形成的“理想坚定、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格桑花”精神,发扬的“拼尽力气、想尽办法、用尽资源”的“三尽”精神,倡导的“不惧风雨、不畏艰险,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三种精神,树立的“有排名争第一、有考核争优秀、业务工作出经验”和“纵向比进步,横向比标杆、比省属同类高校”的工作导向,这些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湖北文理学院的生动实践,是“隆中精神”时代最美形。

3、抓思政“润心”,让学生品格好、品行端、品位正

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第一学科”,明确“思政课程”是“第一课堂”,着力实施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学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校领导参加马院教师集体备课会、指导思政课教学改革,学校领导同上一门思政课《习近平论教育》。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和培养提高制度,构造“知识讲授+项目研讨+成果展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坚持思政教师集体研课、集体备课制度,实施思政课名师培育计划、精品思政课程建设计划和精品思政课堂培育计划,建设思政课程“三库一集”教学资源(故事库、案例库、项目库、学习成果集),实施思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建立过程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加强。2018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全面从严治党》等6门选修课获评“名师示范课堂”,一批思政名师名嘴脱颖而出,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学校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通过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建设等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协同育人337工程”实施方案》《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建设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全面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更新教师理念,深入推进课程课堂教学“千问计划”,带动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探索协同推进学科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融合,提高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专业课程的优势特色和教育效果。夯实课程育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融合发展,课程教学和课程育人“双大纲”实现全覆盖。做实教学研究,资助100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的相互融合、自然切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富有成效。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规范课堂教学,学校围绕课程思政,建立健全教师教学“五必五严”的基本教学规范,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学校2019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五个思政”建设验收,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教育部召开的湖北高校“课程思政”调研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学生思政、教师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经验材料入选《湖北高校“五个思政”经验材料汇编》,在全省交流推广。

二、“四子发力”,坚守五育并举“主阵地”,打造学生“成才之翼”

1、牵住学风建设“牛鼻子”,“四个回归”学在隆中

实施科教结合计划。学校将科研项目、科研活动引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将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条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注重提升教师研究方向与所任课程的关联度、科研选题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度、研究成果进课堂的导入度、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度。实施高端学者讲座计划、学术骨干讲座计划、博士教师成长论坛计划,推进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全面开放学校教学科研实验室,支持学生利用教学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实习或科研实践、创新实训实验,鼓励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课题或项目),建设大学生科研实践基地,开展“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创建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学科竞赛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综合排名第174位,2018年位列第84名。学校紧密围绕襄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要问题,组建智库团队开展调查研究,编印《智库要报》等成果60余篇,其中40多项成果得到省市领导签批和采纳应用,广大师生资政建言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风建设,推行“四严”管理,强化“三早一晚”、狠抓班级建设、寝室建设、社团建设等基础管理,深入实施“隆中诸葛读书工程”、“三学大讨论”、“无手机”课堂创建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归常识”。加大对学术理论类社团的支持力度,依托社团开展学科竞赛学习交流,以提升大学生“读书率、运动率、考研率、学科竞赛率、优质生源率、就业率和创业率”为抓手,不断丰富学风建设活动载体,培养浓郁学风。完善学生荣誉体系,制定各类学生先进典型培育选树评选和表彰奖励办法,科学规范设置校内学生各类荣誉,发挥“格桑花”品牌示范引领作用,举办各类先进典型报告会,突出体验式实践环节,宣传典型事迹,使学生荣誉周活动成为典型引领良好载体。

2、开准塑形塑造“药方子”,“三方育人”管育结合

拓展网络育人渠道。推进“智慧学工”实施,推行学生评优评模、宿舍管理、迎新系统、经济资助等信息管理服务信息化,使用学生事务管理系统,推进工作网、联系网、服务网“三网合一”的工作平台运行,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精准化。推行“思政+”工程,成立网络育人工作室,依托“在隆中·谋天下”、“卧龙英才”和“淡泊湖”三个微信公众号,围绕大学生思想引领、团学活动、典型学子和廉洁修身等多个主题,主动占领网络微阵地,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目前,三个微信公众号常态化进入“全国高校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前30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00个最受欢迎公众号榜单”,立体化、多层次的新媒体育人网络正在构建,网络育人工作合力和品牌效应初步彰显。

拓深资助育人内涵。紧紧围绕“资助育人”工作目标,构建“365”资助育人体系。一是抓住“3个时间”,确保全程资助。紧紧抓住学生在进校前、进校中、进校后等三个阶段,通过家庭走访、邮寄宣传资料、开辟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保证了我校贫困新生入学率达100%。二是开辟“6种渠道”,确保全方位资助。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不断拓展社会资助渠道,通过政府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临时补助、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六种资助渠道,全方位资助贫困学生,保证贫困生在校期间安心学习生活。三是开展“5项教育”,确保资助和育人两不误。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心理教育、实践教育,努力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渗透、能力培养、精神激励有效结合的资助育人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拓宽实践育人平台。推动“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四个襄阳”理念深入人心,拓展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立项建设“双百行动计划”“111行动计划”服务点123个,成立“湖北文理学院谷城研究院”,在创新服务模式上作出探索。深化开放办学,共建实习实践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校地合作基地。强化劳动实践教育,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深化“周末志愿服务”效果,开展学雷锋活动月,动员学生广泛参与襄阳市文明创建工作,积极为襄阳市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丰富“格桑花”支教服务内涵,探索开展顶岗实习、教师代培等活动,增加校地互访,进一步发挥“格桑花之家”展厅育人实效。组织师生围绕“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展社会实践,组织“百团百村(企)新时代实践行”服务地方实践团队,促进“三下乡”活动提质增效。实施青年志愿服务“社区计划”,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积极融入基层社区党建和文明城市创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与党和国家的号召同向同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自觉,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极参加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推动爱国精神转化为强国报国的自觉行动。

3、夯实安全底线“钉钉子”,“两点到位”护航成长

建立安全稳定机制。高校安全稳定,关乎办学使命的实现,关乎社会大局的稳定。充分发挥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安全稳定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单位(部门)分工负责的维护安全稳定工作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见》《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制度》,坚持定期研判意识形态制度,积极防范敌对势力,加强各类活动监管,加强媒体网络监管,稳妥做好敏感期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出台《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坚持开展每月安全教育主题活动,认真做好关键时间节点的安全教育工作,坚持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六检四查”,及时排查和消除隐患,确保校园总体安全稳定。

构建安全网络。建立四级防控机制,即“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安全信息逐级报告反馈机制和层层传导机制,确保学生安全问题件件能落实、事事有回音。确保学生心理安全,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心理普查全覆盖、问题学生全谈话、重点学生全有策、痕迹管理全建档,日常心理咨询与重点关注学生相结合,重点学生处置做到“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和“一类一策”相结合,分类面谈和团体辅导关爱重点学生相结合,每月大学生“心理研判”和学校“安全形势研判”相结合,有效化解各类心理安全危机,引导学生勤于自助、善于求助、乐于自助、助人互助,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被授予湖北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确保大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意识形态、心理健康、防艾教育、‘四困’学生和防电信诈骗”成为安全教育重点,“355”安全教育体系得到落实。坚持“周末点到”、“安全研判”、“三早一晚”等制度,学生基础教育管理不断夯实,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有力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及时研判、精心应对、精准施策,开展健康状况排查,全覆盖、无遗漏,强化思想教育引领,守云端、用真情,精准实施服务帮扶,强保障、同战“疫”,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打造“无疫校园”,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党委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4、树立全员育人“标杆子”,“一体培育”增强活力

推进素质提升。发挥湖北省“教师思政”建设示范点作用,以教师队伍、政工队伍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坚持“四个相统一”,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断增强,育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出台《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师德考核实施细则》等文件,加强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准则教育,促使教师模范遵守基本规范、知“红线”守“底线”;创新教师理想信念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新模式,赴井冈山开展理想信念现场教学,夯实教师理想信念之基,筑牢教书育人之魂。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设立课程思政教研专项,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实施副处级、科级辅导员级别认定,完善辅导员考核办法,不断增强辅导员的成就感、归属感;以校本培训、外出研修、兄弟高校学习交流等为载体,不断丰富政工人员培训的形式和内容;组织辅导员参加“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学习和交流;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设立“辅导员工作坊”十余个,推行《辅导员阳光手册》,政工人员分组分类开展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专项课题研究,近年来,获批省级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和实践育人特色项目22项,5名辅导员在全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奖,“格桑花” 支教项目入选国家教育扶贫经典案例,获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体政工人员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格局大、情怀深、学识广、形象好,争做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路人、开路人。

突出典型选树。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万人评师德”、“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评选”、“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细化评选方案,明确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必须占有一定比例,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在全校形成了“爱生、崇教、厚德、敬业”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一批“湖北名师”、“师德标兵”和“教学名师”等教师典型。广大教师以先进为榜样,用坚定的理想信念、乐观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智慧之门,甘当“铺路石”,乐为“引路人”,争做“大先生”。

回顾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上级组织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历届领导班子、几代师生和校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深刻体会到,高质量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坚持育人引领育才,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学生向学向上向善,必须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夯实基础基层,必须坚持战略思维,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必须坚底线思维,严把教师政治关、师德师风关、严把安全稳定关,必须坚持创新思维,统筹资源、协同联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总结成绩、梳理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距离上级的要求和师生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大格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员育人氛围需要进一步营造;学生基础教育管理需要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品牌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供稿:学工部)



湖北文理学院学工部 版权所有 学工热线:0710-3590598,信箱:hbwlxyxugongchu@163.com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编:441053